最近,新聞媒體在2月20日突然開始報道民工荒。從2001年為起點,“民工荒”不斷受到關注。我們認為:2-3月間的民工荒話題與5-7月間的大學生就業難話題,交替成為新聞的熱點話題。
深層原因何在?學術研究分析原因,集中在以下三個大的方面:1、人口結構變化角度分析,計劃生育后,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和二代農民工;2、企業工資低、拖欠工資、產業低端化、用工需求偏重女性、年輕人;3、戶籍制度、教育培訓制度、三次產業發展。爭論點在于:劉易斯拐點到底有沒有來,蔡昉等認為已經到來;而大多數論文都認為還沒有到來。
從記者實際調查情況看,一方面缺工現象較明顯,一方面大型、上市公司缺工較少,強調3月中下旬才能判斷是否出現了民工荒。從實例中反映出三個問題:第一,單獨算家鄉的城市化率32%,現在約30%的人走向城市,解決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問題的還非常有限,下一步是解決二代人城市居住問題,若按73歲的平均壽命,人口自然轉化后,在20年后中國城市化率也會達到85%。第二,建筑工人未來肯定會出現嚴重短缺,一代民工(48-54歲)從事職業基本全是建筑,二代民工中幾乎沒有人從事建筑;第三,現在農村蓋房結婚需要資金15萬左右,加上新增了購車需求,有的達到20萬。
人口結構變動預測:勞動力供應問題不大。從人口結構看,我國2013-2015年左右,單位勞動力負擔的人口數見底,并快速升高,社保和養老負擔增加。從未來可以參加就業的人口新增變動看,未來10年新增勞動力每年人可以達到1000萬。2010-2015年勞動人口數將出現一個陡增。
遠看2010年-2020年,中國人口將出現較大問題,一是負擔增加,勞動力不足;二是老齡化嚴重;三是結構變化快,碰到拐點年份后會迅速變化。
劉易斯發表了兩篇文章闡述兩個拐點,形成三個階段:無限供給、有限供給、統一市場。我國的實際情況是,人口的特殊變動強化了劉易斯拐點對經濟的影響。我國進入第二個階段,并且由于我國特殊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這一段的時間特別短;而后面勞動力變化快。中國可能出現經濟學上的劉易斯拐點,也可能催發人口結構上的劉易斯拐點,就是人口結構的突然減少造成勞動力短缺,工資成本推動的拐點。
中國發展陷阱、改革和經濟增長路徑。我們曾提出中國增長新路徑,提高農村生產效率釋放勞動力,以汽車工業為支撐帶動制造業全面升級,進行圓錐形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規劃。根據各國經驗研究,我國將面臨中等收入國家陷阱、庫茲涅茨倒U型分配曲線、產業轉移、國際投資等新的一系列轉變。目前我國人均GDP3000美元,必須跨越6000、8000-10000這兩道坎,才能避免陷入中等發展國家陷阱。而我國人口結構具有倒逼機制,就是不考慮經濟方面,計劃生育的人口變化也規定了拐點的時間,中國必須承擔歷史任務,這些對目前中國正進行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:1、農村戶籍制度改革、農村土地轉讓制度改革、社會保障制度改革,釋放農村勞動力。2、進行產業國際、國內轉移。國內主要有成渝、皖江、蘇北、河南、吉林等產業轉移區;國際則以廣西北部灣為平臺,建立東南亞地區的制高點。3、城市發展路徑規劃、解決二代農民工身份、保障性住房建設、產業升級、人民幣國際化。
我們認為,對投資的提示主要表現在:1、降低投資比例(調控風險);2、加快保障房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(保障房建設公司);3、進行產業國際、國內轉移,解決二代農民的城市生活問題(皖江、北部灣);4、提高農村生產效率、推進土地流轉(農業生產資料);5、產業升級和區域規劃。